



去年底,有部分媒體報道稱,海航集團正在洽談收購當當網的控*,對后者的估值可能超過10億美元,在80-100億元人民幣之間。對此,當時李國慶發微博予以否認,稱“消息不屬實”,而如今當當網“賣身”的時刻終于還是來了。
2018年3月9日,停牌有兩月的海航系旗下天海*發公告表示,正與當當談*購買事宜,但具體方案仍在溝通協商中,交易完成后其控制權不會發生變更。這一公告,引起媒體界的一片感嘆。從當年被稱為“中國的亞馬遜”,到退市,再到如今被收購,當當的軌跡似乎是一個拋物線,從平凡,到輝煌,再歸于平靜。
當當網曾于2010年赴美股上市,那一年的當當網成為了中國的網上書店,年銷圖書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占有國內網上圖書零售市場份額的50%以上。但在2016年完成私有化退市時,彼時當當網的市值僅為5.36億美元。
回顧當當網的失敗,這其中,除了*主要的當當自身的原因外,很多公司其實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當當成長的十幾年中,這些勁敵或者說創造了新的時代,或者說趕上了新的時代,總之在這七八年時間走得飛快,而當當則顯得落后了。到底是哪些推手改變了當當的軌跡,讓我們不妨盤點一下。
一、數字閱讀企業
實際上,卓越亞馬遜和當當網當年的競爭是十分激烈的,改變戰局的時刻,可以說是2013年,當Kindle入華以后,亞馬遜樹立了數字閱讀的一個標桿,就是品味+互聯網+終端的閉環,到今天看來,這依然是一種有魅力的商業模式。
在Kindle入華一年后,李國慶終于還是在閱讀器領域邁出了那一步。當時的李國慶異常自信,在他看來當當網的閱讀器一定能夠獲得成功,“當當網擁有出版社資源,所以能將經典的、暢銷的書籍轉換成數字格式,吸引更多愿意深度閱讀用戶購買閱讀器。”
但回頭來看,亞馬遜早已變成了有品位閱讀的象征,而當當卻依然只是一個網絡圖書銷售平臺。如果說亞馬遜是通過紙書+閱讀器來改變閱讀環境的,手機閱讀企業則是通過手機+APP來改變閱讀的,這里的企業既有當年的熊貓讀書和多看閱讀,也有現在份額的掌閱,以及緊隨其后的書旗和QQ閱讀。
顯然,手機閱讀企業無疑吸引了上億的用戶來閱讀電子書,讓整體閱讀市場更大,版權機構也有了新的舞臺。在Kindle閱讀器和掌閱APP開疆破土的時候,顯然,當當的閱讀器,當當的閱讀APP,并沒有跟上,也就錯失了數字閱讀這艘大船。
二、網絡文學企業
如果合算下現在兩家網絡文學企業的市值,我們可以看到閱文集團合人民幣大概570億元,掌閱科技大概170億,這兩者加起來就是740億元,可見網絡文學、數字閱讀的市場并不容小覷。
而另一方面,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網絡文學用戶達3.78億,原創作品總量達1646.7萬種,日更字數1.5億,年新增原創作品233.6萬件。不同語種翻譯傳播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網站已有上百家。可見,網絡文學的發展,不僅吸引了海量用戶,造就了大批作家,產生了經濟*,也成為中國人文化原創力的成功范例。
對于這種與閱讀相關、與文化相關、與市場相關的產業,身兼圖書和互聯網基因的當當網其實是可以進入的,但可能是因為上面提到的,其在數字閱讀領域沒有開展起來,所以也就沒有進入網文領域,錯失了一個好機會。
三、電商巨頭
2010年,當時還叫做京東商城的京東進軍圖書市場,而到了2017年,在易觀發布的《中國B2C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7年第3季度》數據顯示,在第3季度,中國B2C市場出版物交易規模為6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4%,其中京東以市場份額36.2%,超越當當網占據的35.1%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線上圖書銷售市場份額。
當然,還不能以一家數據機構的統計來判斷誰是,但京東與當當網在圖書銷售方面的位置,應該是比較接近的。而問題在于,圖書銷售只是京東的一小部分,卻是當當網的核心業務。這里就涉及一個問題,綜合電商和單一品類電商誰更有優勢。當然,當當網并不是單一品類的電商平臺,但畢竟給消費者的印象不是短期就可以改變的。
錯過了數字閱讀的風口,也沒有趕上網絡文學的大潮,同時在電商領域碰到了京東阿里兩級爭霸的格局,當當網的想象空間確實就比較有限了。(文章轉載鈦媒體)
答案不滿意?問問下面的專業人士
擅長解決該問題的企業
新文章
手機掃一掃 微信看文本
更多裝修流程、裝修分水
及時看
下載齊裝APP
有房要裝,就上齊裝!
關注小程序
更多裝修攻略
掃碼獲知
關注微信
10000套效果圖搶先看
齊裝網APP
微信公眾號
設計報價在線咨詢
設計報價客服
專業設計報價團隊,歷時三年的數據分析,根據上百萬條案例數據分析,為您打造最適宜的設計報價方案
請輸入您的問題或截圖
齊裝網APP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