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潑水節也被稱之為“浴佛節”以及“楞賀尚罕”,主要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潑水節的當天,中國西雙版納、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地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臺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就會起來便沐浴禮佛,為潑水節的到來做準備。潑水節一般都是連續好多天的慶祝活動,大家會使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以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
潑水節相當于是傣族的新年,一般在于公歷的四月中旬舉行,時間一般持續3至7天。潑水節主要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在潑水節期間,每一位傣族人都會穿著他們傳統的服裝,以*規格的禮儀迎接潑水節的到來。潑水節同時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潑水節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以及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潑水節*早是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的名稱是“潑寒胡戲”。也被稱之為“乞寒胡戲”。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又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之后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這一風俗就成為了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1、食物
潑水節來臨之際,傣家人就會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就是我們說的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2、歌舞活動
在潑水節這天,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的盛裝,共聚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和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
3、浴佛
在“麥日”(*天),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
4、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5、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
6、放高升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
7、放孔明燈
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會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
8、邊交會
泰國那邊的小商人會過來買賣當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兩國的友誼,意義重大。邊交會一般持續3天,潑水節的前3天都有,此后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等。
答案不滿意?問問下面的專業人士
齊裝網APP
微信公眾號
設計報價在線咨詢
設計報價客服
專業設計報價團隊,歷時三年的數據分析,根據上百萬條案例數據分析,為您打造最適宜的設計報價方案
請輸入您的問題或截圖
齊裝網APP
微信公眾號